万书网 > 漫游影视诸天之旅 > 第52章 万元户

第52章 万元户


王唯一,乃是北宋宋仁宗时期的中医大家,集宋以前针灸学大成者,为华夏中医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。

  当然,王唯一最着名的,还是他奉旨主持建造的两座针灸铜人。

  这两座针灸铜人,乃是按照1:1的比例,复刻青年男性的身体,内部装配五脏六腑,与真人无异,四肢和内脏都可以拆开组装。

  针灸铜人的表面,有354个镂空的穴位,精准的显示了人体的每一处穴位。

  并且,这铜仁制作的极其精巧,每个穴位都以蜡密封,从铜仁顶端注入水之后,如果以银针精准的刺入穴位,便会有水流出。

  如果刺入的穴位不准,便刺不进去。

  这样一项发明,无疑为中医针灸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。

  只可惜,这两尊针灸铜人后来历经战乱,几经流转,几度被损毁,又被修复,最终却失落了。

  据说有一座修复的针灸铜人,流落到了国外,一直未能回到华夏。

  如今,陆诚在虚拟空间之中,竟然见到了最初原版的针灸铜人,这对于一个学中医的来说,怎能不激动?

  之后的一段时间里,陆诚潜心学习针灸之术,一有时间就向王唯一请教,一有机会就去近距离仔细观察这一尊针灸铜人,对针灸学的理解和认识也是进步神速。

  就这样不知疲倦的学了很久,也许是两三年,也许是四五年,就在陆诚彻底沉浸在其中的时候,系统却把陆诚踢了出去,重新回到了最初的那个房间。

  陆诚这才恍然,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四级医术应该掌握的针灸学,再继续学下去,就超出四级的范围了。

  陆诚略有些失望,不过既然还在虚拟空间,就可以继续学习其他。

  陆诚的目光在面前的一扇扇门上掠过,最后停留在一扇门上,只见上面写着:中医儿科。

  陆诚一步踏出,看了看周围人的穿着打扮,发现自己好像又回到了北宋。

  抬头看向正在给自己授课的那位医者,陆诚心中一喜,又是一位名留青史的名医大家,而且还是儿科之祖,华夏历史上第一个着名的儿科医学专家,钱乙。

  陆诚连忙调整好心情,又投入到了认真学习之中。

  这位儿科之祖,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,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,一生着作颇多,只可惜大多数内容都失传了。

  不过,这位儿科之祖还有一项发明,一直流传到了后世,那就是后世广泛流传的一味药,六味地黄丸。

  当然,这六味地黄丸,最初发明出来的目的,也是为了当做儿科补剂。

  只不过后来经过演变,慢慢成了成年男性经常用的。

  又是一段漫长的学习,陆诚丝毫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,只想要好好抓住机会,向历史上的中医名家学习,学习那些已经失传的宝贵中医知识……

  当陆诚结束这次的学习之后,感觉自己的医术大有进步,比之前不知道强了多少。

  四级的医术水平,放在任何一个市一级的医院之中,都是最优秀的主任医师了。

  即便是在名医汇聚的燕京城内,陆诚也绝对是一位优秀的中医人才了。

  当然,陆诚也并未因此产生丝毫的骄傲自满心理。

  在虚拟空间之中见识了那些历史上的中医名家之后,陆诚更加深切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,学习起来也更加认真。

  原本,陆诚还只是把中医当做了一项技能,一项工作。

  如今,陆诚已经真正把中医当做自己热爱的事业,并愿意全身心的投入,为之奋斗终生。

  如果能够将那些失传在历史长河中的中医知识,在现在这个社会逐渐重现出来,不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儿吗?

  这一次的收获,还不只是医术上的进步,陆诚还跟着那些中医名家,学会了很多养生之法。

  就比如那位儿科之祖钱乙,就非常注重养生之法,还提出了“欲得小儿安,常要三分饥与寒”,就是说小儿的脏腑比较娇嫩,消化系统还不完全,不宜吃得太饱,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。而且,小儿先天阳气充足且活泼好动,也不宜穿的太暖。

  这些还只是最浅显的,陆诚还先后跟着许多名医,学会了男女养生的各种技巧方法。

  随后,陆诚也是开始尝试,指导着秀莲调整家里的饮食和穿衣,全家都开始养生。

  养生,也要从娃娃抓起。

  不得不说,小陆阳的健壮成长,很好的体现了陆诚的养育成果。

  春去秋来又一年,陆诚的1978年,过的相当的充实。

  78年,对于华夏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年。

  在这一年,大锅饭被打破,生产责任制开始得到重视和推广。下乡的知青们纷纷返乡,喇叭裤、迪斯科开始风靡全国。

  新的时代忽然就来了,很多人还在猝不及防、驻足观望之时,有些人已经开始抓住时代的风口,即将趁势而起。

  78年年底的时候,陆诚与秀莲一合计,过去的一年,一家人除去各种开销,竟然还赚了不少。

  陆诚每周末都会在自己的小诊所坐诊,秀莲平常也会做一些小生意,再加上一家三口的开销也不大,房租也是提前交了两年的。

  这么一算下来,家里的存款竟然达到了小五千。

  算完账,小两口躺在一起,秀莲已经开始计划起来:“我已经问过了,像咱们现在住的这样的院子,大概要七八千块钱。我是想着,要不先把孩子送回老家,让我爸带带,我明年好好挣钱,咱们尽快也买个院子,在燕京城安个家。你看怎么样?”

  “别着急,房子肯定会买的,也不用急于一时。至于孩子,肯定是要留在燕京生活的。”

  “那我们就不回家了吗?双水村的土地和窑洞还要不要?”

  “地咱们就不要了,等回去我就和村支书他们说一下,等分地的时候,就不用分给我们了。反正咱们也没有打算再回去种地。不过,咱们家的院子还可以留着,没事儿回去住住。”

  “那我都听你的。反正我是你婆姨,你在哪,哪就是咱的家。”

  “秀莲,你才是我的家。”

  到了79年的时候,时代发展的更快了,上面的政策放宽了,尤其是南方的经济,开始飞速发展。

  79年4月,上面首次提出了要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,胡同里开始出现一些私人的小饭馆,各种小商贩也更加活跃起来,整个市场都变得更有活力。

  见到这种情况的秀莲,自然也是坐不住了,缠着陆诚给她想办法。

  陆诚被她缠的没办法,只能把自己以前从短视频中学的一些小吃的制作方法说了出来,两人尝试着做了出来,又花费不少时间经过不断的改良,搞出了后世街边常见的烤面筋、炸鸡排、炸串儿等等。

  这些小吃推出来之后,很快便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,秀莲每天每天做的都不够卖的。

  精明能干的秀莲,发现附近有不少没找到工作的知青,就找了两三个附近知根知底的年轻姑娘,帮着她一起做这些小生意。

  没想到,这小生意越做越大,很快就风靡了整个燕京城。

  在陆诚的建议之下,秀莲再也不用亲自跑到大街上去售卖,而是在家里搞起了美食培训班儿,赚取一些学费和加盟费。

  短短几个月的时间,就进账了几千块,陆诚家直接成了万元户……


  (https://www.wshuw.net/2114/2114021/11111091.html)


1秒记住万书网:www.wshuw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wshuw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