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书网 > 八零之从摆摊开始 > 第 104 章 买房

第 104 章 买房


过年期间,姜丽云开发的新产品“奶茶”

非常受欢迎。

奶茶利润不低制作还简单(),非常能赚钱≈hellip;≈hellip;姜丽云为了提高销量?()_[((),特地和冯易一起,拍了几张宣传照,又在当地报纸上打了广告。

请明星太花钱,他们自己拍的话,成本就很低了。

自从那宣传照被放在店门口,奶茶就卖得更好了,甚至还有人特地来看她和冯易,然后点一杯切尔斯奶茶喝。

过年期间,姜丽云和冯易基本是一人看一家店,分工合作的,但今天他们在一家店里。

那些家里离得近的,回家过年的服务员已经回来,店里也就不缺人手了。

姜丽云并没有去收银,而是站在旁边,时不时给出餐的人打个下手。

期间,她一直在观察那些来店里买吃食的客户。

三块钱一杯的奶茶真的挺贵的,但买的人非常多,一些年轻女孩一边买奶茶,还一边偷偷看冯易。

帅哥不管在哪里,都是受欢迎的,而最近很火的奶茶,更是让年轻人想要尝尝。

她的店,有点像后世的网红店。

要是现在的人有智能手机,姜丽云觉得肯定会有客人在买了奶茶之后,拍照发一个朋友圈。

就在这时,姜丽云看到了几个跟其他客人截然不同的人。

那是一个六七十岁,精英打扮的中老年帅哥,而他身边跟着的两个黑西装壮汉,瞧着像是保镖。

这老帅哥一看就非富即贵,跟她的快餐店格格不入。

最关键的是,这老头有点像冯易。

他像的,当然不是现在的冯易,而是三十年后的冯易,冯易老了之后,眉眼跟这个老头真的一模一样。

姜丽云看了几眼,就收回视线。

但这,已经让周重诚有所感觉了,他看向姜丽云所在的方向。

发现是宣传照上的另一个人,周重诚朝着姜丽云笑了笑。

姜丽云见状,也笑了笑。

队伍慢慢变短,很快就排到了周重诚他们。

周重诚这次出来,就带了两名保镖一个司机,司机还在外面待着没有进来。

他买了四杯奶茶,又点了点别的吃食,然后问冯易:“小伙子,你还很年轻,为什么不去学点技术,做点别的?”

在周重诚看来,服务员绝对是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。

眼前的年轻人应该去学点别的知识,走一条未来会很光明的路,而不是蹉跎在一家西式快餐店里。

“先生,您要的东西已经下单了,出餐在那边,您可以去那边等着。”

冯易道。

他一直都有好好读书,就算这个寒假很忙,他也看了很多教授给他找来的,其他学校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资料。

但他没必要跟一个萍水相逢的客人解释。

周重诚知道冯易没把自己的话当回事,略有些不高兴。

他是好心,才提点对方的。

()不过既然冯易不当回事,那他也没必要多管。

周重诚去楼上找了个位置坐,不一会儿,他的保镖就带着奶茶上来了。

让保镖将其中一份给司机送去,周重诚品尝起来。

这奶茶……还挺好喝。

里面有浓郁的奶香,还有红茶,杯底还有果冻……年轻人应该会喜欢。

周重诚在饮食上很克制,他稍稍喝了点就不喝了,别的食物也是浅尝辄止。

吃完,周重诚对保镖道:“也不知道怎么回事,我看着服务员有些亲切。”

周重诚身边的保镖都是跟了他很多年,和他关系很好的。

其中一人道:“周总,我刚才就想说,那人有些像您。”

周重诚微微愣了愣,抬起眼睛的时候,正好看到旁边立了块广告牌。

广告牌上的年轻男子,确实有点像他。

“要是我的阿志没死……”

周重诚的第一个孩子叫周承志,长得很像他。

他本想说周承志没死的话,现在说不定就长成了那个服务员这样。

但话没说完,他就意识到周承志如果没死,现在应该已经四五十岁了……

而且他的阿志,可不会像那个年轻人一样没出息,年纪轻轻不去学点什么,就当个服务员。

周重诚止住了话头,而等他下楼的时候,发现原先在收银的那个男服务员已经不在了,也不知道去了哪里。

冯易在后厨吃饭,顺便跟姜丽云说话:“丽云姐,教授让我提前回学校给他帮忙。”

姜丽云道:“那你就回去吧,跟着教授好好学,读书才是最重要的。”

冯易笑了笑,读书确实重要,但他觉得姜丽云才是最重要的。

两人吃过饭,姜丽云就拿出订购的报纸翻看起来。

看着看着,姜丽云在报纸上看到了某个台岛商人要在大陆投资办厂的消息。

那个台岛商人姓周,一直都挺低调的,但在她去世前,他们家可是闹了好大一场戏。

这个台岛名叫周重诚,家里有两子一女。

自从上海这边提出要开发浦东,他就早早来了这边,然后在大陆开了一家制作泡面出售的工厂,赚得盆满钵满。

在九十年代,有很多人外出打工,而对这些打工的人来说,吃饭是一个大问题。

很长一段时间里,泡面是他们的首选。

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,泡面还是绝顶美味……

姜丽云记得,自己上辈子,在九十年代的时候,吃泡面都算是对自己的犒劳!

那会儿她会煎一个蛋,煮泡面的时候再放点青菜,这样热腾腾做一大碗,吃着总觉得很幸福……

总之,这周重诚靠着卖泡面和其它一些商品,着实挣了不少钱,但他的晚年,却让人唏嘘。

姜丽云对周家的情况不是很了解,就是在周家出了“继承人战争”

之后,在视频网站上看了一些八卦和分析。

大概就是,周重诚一开始是

想培养大儿子当继承人的,但他大儿子靠不住,办砸了一些事情。

周重诚就开始培养小儿子。

然后他大儿子和他的小儿子,就一直争斗不休。

这也就算了,周重诚非常长寿,他活到了一百岁!

这时候,周重诚的孙辈也都成长起来了,于是争家产的时候,就又多了一些人……

本来只是争家产的话也没什么,因为周家够低调,普罗大众其实是没机会知道这些事情的。

但就在一百岁的周重诚生病住院的时候,他大儿子闯进医院让他改遗嘱,拉拉扯扯之间,病重的周老爷子当场没了。

他二儿子当即把他大儿子告了,说他大儿子谋害生父。

他大儿子则说他二儿子陷害自己,说那天是他二儿子故意放他进去捣乱的。

那会儿周重诚的大儿子二儿子,都是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老大爷,两人还打了起来,打架视频被放到网上,让网民看了一场大戏。

这一家子,给“真实的商战”

又增添了素材。

姜丽云当时还想着,自己的儿子是个白眼狼,别人的儿子,好像也没有好到哪里去。

现在的话,周重诚刚来上海?

这跟姜丽云没什么关系,姜丽云很快就把这件事放开了。

第二天,冯易就回了h大。

也是巧了,周重诚在这天遇到了一个自己多年前的同学,他的同学,现在正好是h大返聘的教授。

周重诚把这个朋友邀请到了自己的落脚点。

两个老友正在聊天说话,周思故回来了。

周思故并不知道周重诚去切尔斯汉堡店买吃食,还见到了冯易的事情。

他因为工作关系,和周重诚的秘书有来往并且关系不错,还从秘书那里知道了很多周重诚的事情,但从周重诚的保镖那里,他是打听不到什么的。

周重诚的保镖和司机对他挺恭敬的,但周重诚的事情,他们一句都不会跟他说。

这会儿见家里来了个父亲的朋友,周思故笑着跟对方打招呼,然后就听说对方是h大的教授。

这也就算了,这人还邀请他父亲去逛h大。

周思故心里一紧。

那个冯易,就在h大读书!

要是他父亲在h大见到了冯易……

周思故下意识地想要阻拦,但很快又按捺住了。

就算他父亲和冯易遇上了,他父亲也不知道冯易的身份,倒是他去阻拦,可能会让他父亲看出点什么。

周思故笑了笑,最后说自己也想去h大看看。

h大的那个教授欣然同意。

周重诚和周思故在正月十三这天,一起去了h大。

h大不算最好的学校,但也不算差,建校已经很多年了。

“这两棵银杏树,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……”

那个老教授给周重诚父子两个介绍h大。

h大还没有开学,学校里很安静

,此时天已经稍稍暖和了一点,还能瞧见盎然春意。

()

周重诚挺喜欢这学校的。

▔想看决绝写的《八零之从摆摊开始》买房吗?请记住本站域名[(()

而他们逛着逛着来到食堂附近,就遇到了正在吃饭的冯易等人。

冯易被教授叫回来帮忙,卢海军和邵成栋自然也不例外。

虽然在切尔斯汉堡店打工能挣到不少钱,但肯定是学习更重要。

卢海军和邵成栋毫不犹豫就放弃了做兼职,回学校跟着教授忙活起来。

而他们既然回了学校,吃饭也就在学校里吃了,偏偏食堂还没有开门……

三人交了钱,和学校里其他人搭伙吃饭。

留校的学生家境都不太好,他们吃得也就不太好,今天的菜,就只有青菜炖豆腐。

上海青炒熟之后加进嫩豆腐炖,再加点酱油味精……还挺好吃。

虽然之前在汉堡店天天吃肉,但三人都是过过苦日子的,一点不嫌弃,吃得还挺高兴。

周重诚问自己的朋友:“不是还没开学吗?这是?”

h大的那个教授道:“有些学生家里住得远,寒假回去太花时间,路费也有点多,就没有回去。

听说这些学生还去外面打工了,给自己挣生活费。”

周重诚想到自己曾经觉得那个服务员没出息,有些惭愧。

人家原来是大学生,在汉堡店当服务员是为了赚生活费。

“这些学生不错。”

周重诚道。

“是不错,那个冯易,是我们学校一个教授的得意门生。”

h大的教授指着冯易开口。

周重诚听到“冯易”

两字没什么反应,周思故心里却“咯噔”

一下。

他没想到这么巧,他父亲竟然真的遇到了冯易!

幸好他父亲见到冯易之后,没有什么反应。

冯易已经改了姓,他父亲应该不会猜到冯易的来历……周思故告诉自己要放心,结果回去的路上,就听他父亲道:“思故,我们拨出一笔钱,在h大设立助学金,帮助那些贫困学生吧。”

周思故问自己父亲:“爸,你怎么会突然有这么个念头?”

周重诚道:“我就是觉得那些学生不容易……你注意到了吗?那个叫冯易的学生跟我很像,我看到他就觉得亲切。”

周思故心头巨震。

周重诚又道:“我们资助大学生读书,也是有好处的,这些大学生毕业后可以来我们周氏工作,就当是吸纳人才。”

周思故听到这个,更加不乐意了。

他甚至开始埋怨起自己的舅舅来。

当年恰逢战乱,到处死人,他舅舅为什么不斩草除根,把冯易的奶奶和父亲直接杀了?

要是这两人死在那时候,现在他就不用防着一个毛头小子来跟他抢家产了!

周思故本来是不打算去对付冯易的,他父亲去台岛之后,其实改过一次名字,再加上他父亲并不打算衣锦还乡……以后他们家跟炉同乡那些人,应该不会有什么来往。

他父亲不会知道冯易的

()消息。

但现在冯易来了他们面前……

周思故心神不宁,恨不得让冯易彻底消失才好。

冯易并不知道周思故的想法,他跟着教授忙起来,同时飞快地学习各种知识。

时间过得很快,眨眼,h大就开学了。

也就是这个时候,学校出了通知,说是家境困难的学生,可以去申请周氏集团的助学金。

冯易其实挺有钱的,自然没有去申请,不过回到家里,他跟姜丽云说了这件事。

姜丽云道:“那周氏,怕是要在大陆大干一场。”

“应该是的,”

冯易道,“对了丽云姐,教授说我可以提前修完大二大三大四的学分,然后留校,也可以去国外进修……”

今天他们教授跟他们说了一些事情。

现在国内计算机方面的人才紧缺,冯易如果加快学习进度,是可以提前毕业然后留校的。

怎么说呢,现在他们的教授,电脑技术也就那样,怕是要不了多久,就会被冯易和邵成栋赶超……

如果冯易愿意,还可以出去留学。

这个时候,留学对很多人来说,是非常神圣的。

有些人卖掉家里的房子,也要出国去留学。

而这时候留学归来的人,也特别值钱。

“你想去留学吗?”

姜丽云问冯易。

“我不想。”

冯易毫不犹豫:“不过我想快点学完大二大三大四的课程。”

“那就学!”

姜丽云道。

冯易笑起来。

接下来的时间里,姜丽云看报纸,看到了很多跟浦东大开发有关的消息。

红星乡的砖瓦厂的生意更好了,一船船的砖瓦运到上海之后,很快就被抢购一空。

这让红星乡的一些人自己买了船,往上海运砖瓦,以此赚钱。

整个八十年代,国内的经济其实是不太好的,一些政策也起起伏伏反反复复。

但自从进入九十年代,经济的发展,就越来越好了。

而这,从工人的工资上也能看出来。

在八十年代,虽然也会涨工资,但大家涨得都挺少,进入九十年代之后,工资就越涨越多了。

姜丽云记得在她上辈子,1990年的时候,九曲镇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才一百块,但到了1999年,一些人的工资已经破千了,大部分人的工资都在五百以上。

等进入21世纪,她听说某人工资只有五六百的话,会觉得非常低。

那还是九曲镇这么个小地方,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更不用说。

姜丽云注意到,来来往往的人的脸上,都是充满着希望的,他们也挺舍得花钱,切尔斯汉堡店的生意就非常好。

也就是这个时候,姜丽云注意到,市面上出售的房子变多了。

七八十年代,城市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,其实非常非常小。

姜丽云第一次来上海的时候,就看到一些人住在搭建

的小窝棚里。

()

此外,在原本的平房上面加盖房子这样的事情,也屡见不鲜。

?想看决绝的《八零之从摆摊开始》吗?请记住[]的域名[(()

那时候,城里的老百姓住得非常拥挤,一家七八口人,挤在一个小小的,只有三四十平房的小房子里的事情,屡见不鲜。

姜丽云上辈子曾经看过一些节目,拍的是旧房改造。

那些需要改造的旧房子都特别小,而这会儿,绝大多数人,都住着这样的房子。

人们天然地,会向往更好的居住条件,当市面上有房子出售,也就有一些人买房搬出去。

这时候上海的房价,相比于这时候的人均工资,其实非常贵。

地段好点的房子要两三千一个平方,偏远点的房子,也要一千一个平方,买一套一百平方的房子要十万。

要知道这时候的人,工资都挺低的!

当然一般人不会一下子就买那么大的房子,而会买稍微小点的,而且更便宜的房子,也不是没有。

姜丽云去看过那些所谓的偏远的房子,其实对现在的人来说虽然是偏的,但放二三十年后……那里其实是中心地带。

姜丽云还发现,这时候已经可以贷款买房了。

不过很少有人这么干。

这时候很多人还等着单位分房,他们是不愿意自己买房的,更不要说贷款买房了。

但姜丽云不同。

在这个时代贷款买房,每个月还几百块……这点钱放到十年后,又算得上什么?

刚来上海的时候,姜丽云手上钱不够,也就精打细算地过日子,只租了一间一居室住,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。

过了一个年之后,她手上的存款加起来有二十万。

她打算贷款买两套新建的,质量好的房子,她和冯易一人一套。

贷款买两套房子花不完她手上的钱,剩下的钱,姜丽云打算留着,寻找好的机会进行投资。

周末的时候,姜丽云把自己打算买房子的事情告诉了冯易,又带着冯易去看房子。

如果是在九曲镇,或者老家县城,姜丽云知道哪里的房子是最好的。

但这是上海!

她对上海不太了解,不知道哪里的房子升值空间大。

至于浦东一些众所周知的地方……那边还没开发出来,没法买那里的房子。

不过姜丽云选的房子,也不会太差就是了。

她挑了附近有很好的小学初中的房子。

“买了这样的房子,将来孩子可以去读好学校……”

姜丽云之前就已经花钱把她的户口迁到了上海,至于冯易,他的户口在学校里。

这年头要迁户口没那么容易,但走关系的话,也能办下来。

如果再过几年……

她记得浦东开发的时候,是有买房送户口的政策的。

因为户口在这边,买房还是很容易的,姜丽云看过之后,买了一个新建的小区三楼和四楼的房子。

这时候的房子都没有电

()梯(),是步梯▎[((),一般五层高,有些上面还会带个小阁楼,相当于六层。

南方比较潮湿,底楼住着不舒服,二楼会稍微好点但也没多好……这时候有金三银四的说法,也就是说三楼四楼的房子,是最好的。

姜丽云买的这房子,最好的一点是,底楼被修成了车库。

别看这就是一栋老式步梯房,这年头可只有有钱人才能买得起!

而那些有钱人,就算没有汽车,也会有摩托车,车库能彰显他们的不同。

这个小区的定位挺高端的。

但对这时候的人来说,这小区建得有点超前了。

买房子的人有,买车库的人就很少了!

别说他们现在没有车子,就算有了车子,也可以停外面不是吗?

也就姜丽云与众不同,买下两套房子的同时,她还买了两个车库。

这房子带车库的话,将来好出手。

而且如今的车库价格,对她来说简直跟白捡的一样。

上辈子在她老家县城,一些小区的车位都涨到了十几万,现在上海的车位,竟然只要两千块钱一个。

不,这甚至不是车位,而是车库!

收拾一下住人都可以的车库!

两套房子加起来总价二十万,但姜丽云只付了首付。

如此一来,她以后每个月都要还银行大概一千块。

这对这时候的普通人来说是巨款,但对姜丽云来说,真不算什么。

她甚至想要再买两套……

不过手边还是要留点钱……姜丽云到底没有这么做。

姜丽云买的这房子已经盖好了,里面的水电都已经做好,还刷了白墙。

是属于买点家具,直接能入住的那种。

姜丽云对住处不挑,当即决定要去买点家具回来,然后搬家。



()决绝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:

希望你也喜欢


  (https://www.wshuw.net/1033/1033231/11111039.html)


1秒记住万书网:www.wshuw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wshuw.net